在伺服驱动器未使能(未激活使能信号,如 ENA 信号未导通)的前提下,用手转动伺服电机时,驱动器是否是否有脉冲输出取决于驱动器的 “编码器信号输出模式” 和 “使能状态关联逻辑”,核心结论如下:
一、关键前提:伺服电机的 “编码器反馈” 与 “脉冲输出” 的区别
首先需明确两个概念,避免混淆:
二、分场景判断:是否有脉冲输出?
1. 场景 1:驱动器未使能,但 “脉冲输出参数设为‘与使能无关’”(多数默认情况)
大部分伺服驱动器(如三菱 MR-JE、松下 A6、台达 ASD-A2)的默认参数中,“编码器信号输出” 与 “驱动器使能” 是独立逻辑—— 只要满足两个条件,用手转动电机就会有脉冲输出:
此时,用手转动电机,驱动器的 “脉冲输出端子”(如 A 相、B 相、Z 相端子,通常标注为 OUT-A、OUT-B、OUT-Z)会输出与电机转速 / 转向对应的脉冲信号(如手转越快,脉冲频率越高;反向转动,A/B 相脉冲相位差反向),可通过示波器测量到脉冲波形。
2. 场景 2:驱动器未使能,且 “脉冲输出参数设为‘使能后才输出’”(特殊配置)
部分驱动器支持通过参数将 “脉冲输出” 与 “使能状态” 绑定(用于确保外部控制器仅在驱动器激活时接收信号,避免无效数据),例如:
若参数如此配置,驱动器未使能时,即使手转电机,脉冲输出端子也不会有信号输出—— 此时驱动器会屏蔽编码器反馈信号的外部输出,仅内部保留反馈(但内部反馈也可能因未使能而不参与控制,仅纯信号采集)。
3. 场景 3:驱动器未通电(或编码器供电故障)
若驱动器未通电(或编码器供电回路断开,如编码器线缆接触不良),即使手转电机,编码器无法生成电信号,驱动器既无内部反馈,也无外部脉冲输出,此时示波器测量脉冲端子无任何波形。
三、实际验证方法(快速判断)
若需确认具体驱动器的情况,可通过以下步骤验证:
四、注意事项
总结
多数情况下(默认参数),驱动器未使能时,手转伺服电机会有脉冲输出(来自编码器反馈的外部输出);仅当参数绑定 “使能后才输出” 时,才无脉冲输出。实际应用中,若需通过手转电机验证编码器或脉冲输出回路是否正常,可按上述方法测试,无需强制使能驱动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