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实际应用中,伺服同步停机系统的调试和优化需结合机械特性、控制参数和工艺需求,通过 “分步测试 - 偏差分析 - 参数迭代” 的流程,解决同步误差、机械冲击、响应滞后等问题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关键技巧:
机械系统检查同步停机的精度和稳定性首先依赖机械结构,需提前排查:
传动链刚性:检查联轴器、齿轮、丝杠等部件是否松动(如螺栓未拧紧)、磨损(如齿轮间隙过大)或存在弹性形变(如长丝杠挠度),这些会导致停机时 “轴指令到位但负载未停” 的滞后误差。
负载一致性:多轴驱动同一负载时(如龙门架双轴),需确保两侧机械负载对称(如导轨润滑均匀、轴承阻力一致),避免单侧负载过大导致停机时速度偏差。
抱闸与制动装置:若带电磁抱闸,需测试抱闸动作时间(通常要求<100ms)和同步性(双轴抱闸动作时差<20ms),避免单轴先制动引发机械扭转。
电气连接与参数初始化
先断开轴间同步关系,单独测试每个轴的停机性能,确保单轴特性一致:
减速曲线测试:发送 “单轴停机指令”,用示波器或伺服软件(如西门子 STARTER、汇川 InoDrive)记录指令速度曲线与实际速度曲线,观察是否存在:
零速稳定性:停机后监测电机静态电流(应<额定电流的 20%)和位置漂移(用激光干涉仪检测,<0.01mm/5min),若漂移过大,需增强位置环增益(如 Pn200)或检查机械抱死是否可靠。
目标:所有单轴的停机时间、减速斜率、静态误差一致(偏差<5%)。
根据同步类型(位置 / 速度 / 扭矩),逐步建立轴间关联并测试:
位置同步(电子齿轮 / 凸轮):
齿轮比校准:设定主从轴齿轮比后,让主轴低速运行(如 50mm/s),记录从轴实际位移,计算偏差率(偏差率 =(实际位移 - 理论位移)/ 理论位移),若偏差>1%,需修正齿轮比(考虑机械传动比误差,如丝杠螺距误差)。
同步停机测试:触发停机指令,用高采样率采集卡(如 1kHz)记录主从轴的位置曲线,观察:
速度同步(比例同步):
速度比例校准:设定轴 1 速度 = K× 轴 2 速度(如 K=2),让系统以 50% 额定速度运行,用转速计测量实际速度比,若偏差>2%,需修正比例系数(考虑电机额定转速差异)。
同步减速测试:记录停机过程中各轴的速度曲线,要求:
扭矩同步(负载平衡):
静态扭矩分配测试:系统静止时,调节各轴扭矩指令(如轴 A=60%,轴 B=40%),用扭矩传感器测量实际输出,修正分配比例至误差<3%。
动态停机测试:高惯量负载(如卷取机)停机时,监测两轴扭矩波动和位置差,若位置差>0.1°,需增加 “交叉耦合补偿”(如倍福的 “Coupling Gain”),通过位置差动态调整扭矩分配。
满负载停机:在最大负载下测试(如传送带满载物料),观察是否因扭矩不足导致同步失效(如某轴速度滞后),需适当提高伺服驱动器的 “过载倍数”(如 150%/3s)。
急停与同步停机切换:测试 “先触发同步停机,中途切换急停” 的场景,确保急停优先且无机械冲击(可通过控制器逻辑设置 “同步停机未完成时,急停触发前先强制减速至 5% 额定速度”)。
长时间运行后测试:连续运行 8 小时后再测试同步停机,排查因温度升高(如伺服驱动器发热)导致的参数漂移(可通过驱动器温度补偿功能修正)。
同步误差过大?—— 从 “指令 - 反馈 - 机械” 三层排查
指令层:用控制器软件(如 TIA Portal)检查同步指令是否同时下发(总线延迟是否一致),可通过 “指令触发沿对齐”(如所有轴的停机指令由同一脉冲触发)减少差异。
反馈层:若编码器反馈有噪声(曲线毛刺),需增加滤波参数(如西门子的 “Encoder Filter Time” 设为 1ms),但滤波时间不宜过长(否则响应滞后)。
机械层:若存在周期性偏差(如每转一圈偏差一次),可能是传动件偏心(如齿轮偏心),需通过 “电子齿轮补偿表” 或 “凸轮修正” 进行周期性补偿。
停机时有机械冲击?—— 优化减速曲线与惯量匹配
低速度时同步性差?—— 增强低速增益与摩擦补偿
伺服同步停机的调试核心是 “先统一单轴特性,再优化轴间协同”,需结合机械特性调整控制参数,通过量化测试发现偏差来源,并针对不同同步类型(位置 / 速度 / 扭矩)制定针对性优化策略。最终目标是:停机过程中同步误差<工艺允许值,无明显机械冲击,且在各种负载和工况下稳定可靠。